1935年,中国工农红军的陕甘支队,艰难穿越了茫茫草原,然而他们面临的困境并没有因为地理上的突破而有所缓解。此时,红军面前的三条前进道路,分别被“西北王”胡宗南、洮岷路的杨积庆和地方军阀鲁大昌重兵把守。对于红军而言,最大的挑战并非敌人的围堵,而是物资的匮乏,尤其是最基本的粮草问题。因为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,红军的生死存亡往往决定于食物和给养。最大的减员并不是来自战斗,而是因为饥饿与严寒。
经过一年的艰苦行军,红军几乎吃光了沿途能够找到的一切食物,草根、树皮、皮带,甚至连这些充饥的临时“食材”都已经用尽。就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,中国红军意外获得了4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的补给,这为即将到来的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保障。那么,这笔意外的物资从何而来呢?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?
追溯到1927年,当全国正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欢庆时,蒋介石在上海的一声枪响彻底打破了原本的和平。对此,中国共产党意识到,只有依靠自己武装力量的建设,才能打倒反动派,迎来共产主义的胜利。于是,同年8月,共产党在南昌起义的枪声中建立了工农红军。随后,红军逐步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,不断增强自己的战斗力和政治影响力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蒋介石并没有停下步伐。在1930到1932年间,他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围剿。每一次的围剿,红军都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正确指引下,化整为零,灵活机动,以游击战的形式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,四次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计划。但在1933年9月,蒋介石依然不甘心,再次集结百万大军,出动二百架飞机,进行第五次围剿。
这一次,蒋介石不仅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,还从国外采购了大量新式武器。与此同时,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,决定放弃之前的游击战方式,改用阵地战与敌军对抗,结果红军付出了巨大牺牲。广昌等地相继沦陷,红军的根据地渐渐缩小。经过一年的顽强抗战,红军未能彻底打破敌人的围剿,最终在1934年10月,被迫退出江西革命根据地,开始了战略性转移,标志着长征的开始。
1934年10月10日,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指挥部率领红军第1、第3、第5、第8、第9军团以及其他直属队伍,一共8.6万多人,从江西瑞金和古城出发,正式开始了长征。一路上,红军突破了敌军的四道防线,强渡了乌江,经过遵义,四渡赤水,巧渡金沙江,强渡大渡河,飞夺泸定桥,翻越雪山,历经千难万险,终于在1935年9月,走出了茫茫草地,暂时脱离了敌人的围追堵截。
然而,尽管脱离了险地,红军依然面临着极度的饥饿和疲惫。部队已无粮草,士兵们几乎靠挖野菜、啃草根、吃树皮、甚至皮带来维持生计,所有可以吃的物资早已用尽。此时,红军面临三条进退之路:第一条是从左侧突围,与胡宗南的部队对抗;第二条是绕道青海,穿越无人区;第三条是直接北上,面对着大量敌军驻守的部队。经过反复权衡,红军最终决定从腊子口突破,向北进发。
腊子口,位于青藏高原东缘,是岷山山脉的一条缺口。这里的地形险峻,四周高山峻岭,悬崖峭壁被称为“天险”。对于已经物资匮乏的红军而言,攻占腊子口无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。毛泽东当时下令:“一定要两天内攻下腊子口!”然而蒋介石也并没有放松警惕,他严密监视着红军的一举一动,并指派鲁大昌和杨积庆驻守腊子口,确保将红军彻底包围。
在蒋介石周密的部署中,唯一没有计算到的是杨积庆。杨积庆是藏族人,是卓尼土司,他一生致力于造福西藏人民,对国民党政权逐渐产生了怀疑,甚至在与红军接触后,对其理念和目标产生了深刻的认同。杨积庆深知红军为了民众而战,不愿再助纣为虐。
于是,杨积庆并没有按蒋介石的命令执行。他将自己的两万藏兵分散布防,表面上像是在防堵红军,实际上是在为红军提供掩护,让红军能够顺利突破腊子口。他还下达了命令:“红军来了不许堵击,严禁抢劫、阻碍红军,确保粮食不被转移。”当杨积庆了解到红军面临着极度饥饿的困境后,他命令在崔谷仓与红军接头,开仓放粮,给每位红军战士提供一斗粮食,总计粮食30多万斤。
这些粮食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。红军一开始长征时,每个战士只有五六斤粮食,如今这笔粮食极大缓解了他们的困境。更重要的是,杨积庆还撤走了所有防线,带领红军继续前行,并且收留了未能随大部队离开的伤员和小战士200多人,确保他们免于被国民党俘虏。鲁大昌则完全不知道杨积庆的背叛。
在杨积庆的帮助下,红军在腊子口发动了猛烈进攻。红四团首轮强攻扫清了外围敌军,但在接下来的桥头战斗中,由于敌人的火力覆盖,红军遭遇了严重阻击。在多次进攻受挫后,一名名叫“云贵川”的小战士挺身而出,他擅长攀岩,借着夜色从敌人未设防的悬崖爬过去,为其他战士搭建绳索,成功突破敌人防线。
最终,在杨成武和黄开湘的指挥下,红军成功攻克腊子口,并缴获了大量物资,其中包括鲁大昌的10万斤粮食和2000斤盐。这一胜利为红军提供了足够的物资,确保了他们能够继续北上,成功通过腊子口,抵达陕北地区,开始新的战斗。
腊子口的战斗,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胜利,它是红军历史上的经典之战,标志着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典范。通过这场战斗,红军不仅获得了粮食和盐,还得到了一条生命线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切都离不开杨积庆的英勇和智慧。如果没有他的帮助,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改变。
因此,杨积庆作为人民英雄,值得我们铭记。他的仁义之举,及无数英勇战士的牺牲,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部分,为红军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,成为永载史册的伟大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